讀吳雨僧(吳宓)日記,1910年12月23日記:「路中塘土極厚,至五寸許,加以風吹頗烈,塵氛迷目,甚苦人也。」
此處「塘土」一詞是陝西關中地區方言,指路面或地面上踩踏出來的浮土、塵土。吳雨僧家鄉在陝西涇陽縣,與我的家鄉同屬咸陽市,方言非常接近。我從小就知道、也常用這個詞語,但卻不知怎樣書寫。看到吳雨僧寫作「塘土」,我以為正確寫法就是這樣。但我立刻想到:為何是「塘」而不是其它同音的字?
《說文解字》釋:「隄也。从土唐聲。徒郎切。」
《廣韻》釋:「築土遏水曰塘。」
《新華字典》釋:「堤岸,水池。」
「塘」的字義很難與「塘土」的詞義有所關聯。又查:
《關中方言大詞典》(2015年)寫作「趟土」,音ㄊㄤˊ ㄊㄨˇ táng tŭ,並引《漢語大字典》解釋:「趟,踩,踏。」
《陝西方言大詞典》(2015年)也寫作「趟土」音ㄊㄤˋ ㄊㄨˇ tàng tŭ,釋義:「路上或地面上踏出的浮土、塵土。」
兩本方言詞典標注的讀音不同,但都是用「趟」字。
《新華字典》第十版(2004年),「趟」有兩個讀音。ㄊㄤ tāng 和ㄊㄤˋ tàng,其中ㄊㄤ tāng 這個讀音對應到一個異體字「蹚」,字義有二:一、從有水、草的地方走過去;二、用犁、鋤等把土翻開,把草鋤去。
《新華字典》第十二版(2020年):「蹚」字成為規範漢字,不再作為「趟」ㄊㄤ tāng 的異體字。
按:《新華字典》第十版將「蹚」作為「趟」的異體字,是依據1955年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而《新華字典》第十二版不再將「蹚」作為「趟」的異體字,則是依據2013年版的《通用漢字規範表》。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在線版,「趟」字只有一個讀音ㄊㄤˋ tàng,作為量詞,表示次數。「蹚」字讀作ㄊㄤ tāng,字義有二:一、在有水草或泥巴的地面行走;二、踐踏。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有「蹚土」條目,釋義:「在土質鬆軟的地面上行走,塵埃揚起,稱為『蹚土』。」
看來,吳雨僧日記中寫作「塘土」並不合適,我猜他也只是根據讀音而寫。兩本方言詞典寫作「趟土」也不合適,正確寫法應是「蹚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