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sstodon.org is one of the many independent Mastodon servers you can use to participate in the fediverse.
Fosstodon is an invite only Mastodon instance that is open to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echnology; particularly free & open source software. If you wish to join, contact us for an invite.

Administered by:

Server stats:

10K
active users

#漢字

1 post1 participant0 posts today

The Evolu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ir Pronunciation in Mandarin.
古漢字字形演變及其官話讀音。
youtu.be/EbxohNCoJHM?si=M4jpuP
Having noticed someone inquiring about classical Chinese bronze inscription characters on Facebook, I therefore recorded a video to illustrate them.
適見Facebook有客詢商周金文,吾遂錄像以闡之。

Saw a glossary to a German translation stating 浪人 (rōnin, masterless samurai) literally meant "Wellenmenschen" – "wave people". The kanji 浪 has several meanings, one of them being "wave", true, but another one is "wandering (around)" as in 浮浪 or 流浪, so a rōnin isn't literally a "wave person" but a "wandering person", which is pretty much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btw.

A great resource for research on Chinese characters is shuowenjiezi.com

Recently updated, it shows now a digitized version of the work of Duàn Yùcái i 段玉裁,, Shuō wén jiě zì zhù 說文解字注 (short: Duanzhu 段注) alongside Xǔshèn 許慎’s classic Shuō wén jiě zì 說文解字.

#Chinese #character #kanji #漢字 #sinogram #language #linguistics

shuowenjiezi.com

www.shuowenjiezi.com說文解字 | shuowenjiezi.com
Continued thread

本書第五章《簡體字與現代拼音的誕生》,但我發現大陸譯者林華似乎不清楚「簡體字」和「簡化字」的區别。

【例一】

譯文:「直到1935年,專家們才向教育部提出了324個簡化漢字的正式提議。」

勘誤: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包含324漢字的方案,叫作《第一批簡體字表》,而不是「簡化字」。引用該表序言(教育部令第一一四〇〇號)內容說明其擇字原則:(一)依述而不作之原則;(二)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三)原字筆畫甚簡者,不再求簡。

表後又附說明:

一、本表所列之簡體字,為便俗易識,且適於刊刻計,故多採宋元至今習用之俗體。古字與草書,間亦採及。

三、左列三種性質之簡體字,皆不採用:其中第3條:偶見之簡體字尙未通行者,如「漢」作「汉」,「僅」作「仅」。

可知1935年《第一批簡體字表》只是整理古字、草書和宋元以來的俗體字,也就是「述而不作」,不像1950年代由毛澤東授意且施壓之下的那種人為簡化。

【例二】

譯文:「1954年末,委員會完成了官方文字簡化計劃的第一稿。次年1月,798個簡體字正式推出。」「經委員會仔細審視後得以保留的簡體字被廣為印發。」「隨著簡體字和拼音雙管齊下,文盲率開始下降。」

勘誤:這幾句裡的「簡體字」都應該是「簡化字」。

1949年之後,中共文字改革學者最早提出的也是「述而不作」原則,制訂的《漢字簡化方案》就是基於1935年的《第一批簡體字表》。但毛澤東對此並不滿意,這才有了後來那些「簡化」字,很多都是人為簡化,而非沿用歷史上的俗字。

1955年,中國教育部發出《關於在各級學校推行簡化漢字的通知》。1956年中國國務院發佈《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其中說:「漢字簡化方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即漢字簡化第一表所列簡化漢字共230個」,在這個決議裡,找不到「簡體字」這個字眼。1964年,文字改革委員會發佈《簡化字總表》。以上這些重要的官方文件用的都是「簡化漢字」「簡化字」,而不是「簡體字」。

「戛納電影節」的這個「戛」字,普通話以前都只有ㄐㄧㄚˊ jiá 這一個音,從2012年第11版《新華字典》開始,才加入 ㄍㄚ gā 這個音,專門用於翻譯法國地名「戛納」Cannes. 有些人對此非常不以為然。台灣國語裡,「戛」至今都只有 ㄐㄧㄚˊ jiá 這一個音。

我懷疑「戛納」這個譯名出自一位吳語或者粵語人士,這個寫法在民國時期就有,那時候有不少像「福爾摩斯」「瑞典」「瑞士」這種跟國語發音對不上的外國譯名。

不過有意思的是,「福爾摩斯」「瑞典」「瑞士」這些譯名,無論外語原文是什麼,現在大家都按普通話來讀。但「戛納」這個名字卻一定要尊重原始地名 Cannes 的讀音,也就是「戛」不讀 ㄐㄧㄚˊ jiá, 一定要讀 ㄍㄚ gā. 其實,既然接受把 Holmes 讀成「福爾摩斯」,那把 Cannes 讀成 jiā nà 又有何妨呢?但這都是紙上談兵,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讀 gā nà, 連字典也跟著改了。

法語裡面 Ca 開頭的人名、地名,很多並不翻譯成「戛」(或者它同音字 gā),更常見的是翻譯成「加」或者「卡」。台灣的譯法更加多元,有時候故意不完全音譯,而要加一點中文元素,比如 Cannes 譯作「坎城」,Caen 譯作「康城」,但 Calais 卻仍然是「加萊」,作家 Camus 則翻譯成「卡繆」。

至於大家糾結的「戛」和「嘎」這兩個字的讀音,其實在《廣韻》裡頭,這兩個字完全同音,屬於「見母戛小韻」。

讀吳雨僧(吳宓)日記,1910年12月23日記:「路中塘土極厚,至五寸許,加以風吹頗烈,塵氛迷目,甚苦人也。」

此處「塘土」一詞是陝西關中地區方言,指路面或地面上踩踏出來的浮土、塵土。吳雨僧家鄉在陝西涇陽縣,與我的家鄉同屬咸陽市,方言非常接近。我從小就知道、也常用這個詞語,但卻不知怎樣書寫。看到吳雨僧寫作「塘土」,我以為正確寫法就是這樣。但我立刻想到:為何是「塘」而不是其它同音的字?

《說文解字》釋:「隄也。从土唐聲。徒郎切。」

《廣韻》釋:「築土遏水曰塘。」

《新華字典》釋:「堤岸,水池。」

「塘」的字義很難與「塘土」的詞義有所關聯。又查:

《關中方言大詞典》(2015年)寫作「趟土」,音ㄊㄤˊ ㄊㄨˇ táng tŭ,並引《漢語大字典》解釋:「趟,踩,踏。」

《陝西方言大詞典》(2015年)也寫作「趟土」音ㄊㄤˋ ㄊㄨˇ tàng tŭ,釋義:「路上或地面上踏出的浮土、塵土。」

兩本方言詞典標注的讀音不同,但都是用「趟」字。

《新華字典》第十版(2004年),「趟」有兩個讀音。ㄊㄤ tāng 和ㄊㄤˋ tàng,其中ㄊㄤ tāng 這個讀音對應到一個異體字「蹚」,字義有二:一、從有水、草的地方走過去;二、用犁、鋤等把土翻開,把草鋤去。

《新華字典》第十二版(2020年):「蹚」字成為規範漢字,不再作為「趟」ㄊㄤ tāng 的異體字。

按:《新華字典》第十版將「蹚」作為「趟」的異體字,是依據1955年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而《新華字典》第十二版不再將「蹚」作為「趟」的異體字,則是依據2013年版的《通用漢字規範表》。

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在線版,「趟」字只有一個讀音ㄊㄤˋ tàng,作為量詞,表示次數。「蹚」字讀作ㄊㄤ tāng,字義有二:一、在有水草或泥巴的地面行走;二、踐踏。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有「蹚土」條目,釋義:「在土質鬆軟的地面上行走,塵埃揚起,稱為『蹚土』。」

看來,吳雨僧日記中寫作「塘土」並不合適,我猜他也只是根據讀音而寫。兩本方言詞典寫作「趟土」也不合適,正確寫法應是「蹚土」。

My guess would be やきとり + 炭 + 楽 but search gives me nothing for that combination.

Who can help me read this?

たいやき 神田達磨 taiyaki restaurant of the Kanda Daruma chain
The restaurant shows caligraphy that I can’t read. (detail from a photo by Alan D. Newton)

韓国の漢字リテラシーに関しては、言いたいことはたくさんあるけど、漢字を全く読めない世代もいれば、問題なく読める世代もいるので、日本人が思っているほど単純ではない。年配の世代でも教育の程度によって漢字を全く書けない場合もある。(読むことは大体できる)今の10代くらいだと、自分の名前も漢字で書けない場合が結構多い。

2024, 29 mars

Il semblerait que mon clavier japonais a un problème. Lorsque j'essaie d'écrire le kanji ちょく, la forme proposée par le clavier est correcte (entourée en bleu sur l'image) mais lorsque je clique dessus, l'affichage (entouré en rouge sur l'image) est différent.
J'avais déjà remarqué que le clavier ajoutait des signes diacritiques à des caractères qui n'en n'ont pas besoin mais jamais une différence entre la proposition et l'affichage, jusqu'à présent.

Zut !
🙃

#japanese #kanji #languagelearning #japaneselearning #learningJapanese #japaneseStudy #japaneseTranslation #日本語 #日本語の勉強 #日本語の語彙 #漢字
.

2024, 22 mars

Nouveaux jeux de cartes
#anki ! Celles-ci seront consacrées à la traduction de phrases trouvées n'importe où, manga, articles, livres, etc.
Pour l'instant, je l'utilise pour la lecture du manga
« Say Hello to Black Jack » de Shūhō Satō. Suite à des péripéties judiciaires, les treize volumes du manga sont disponibles gratuitement en toute légalité. Ils sont téléchargeables au format pdf ici

#dictionnaire #dictionary #dictionaries #japonais #japanese #kanji #languagelearning #japaneselearning #learningJapanese #japaneseStudy #japaneseTranslation #日本語 #日本語の勉強 #日本語の語彙 #漢字
.